定制开发 不止于快
始于技术选型为快速落地想法,与团队同步节奏,
高效团队协作而生,从需求开始到上线运营

顶级资本罕见联手押注光模块,光模块加速AI算力底层革命

2025-11-06 10:43:14

2025年,光模块行业站上风口之巅。二级市场上,“易中天”(中际旭创、新易盛、天孚通信)一路狂飙,股价走势成为市场焦点。就在业界为800G光模块产能奔走之际,更深层的技术变革已经在酝酿:OIO——芯片间光互连技术正站在新一轮计算革命的起点。


与此同时,在万卡、十万卡大模型算力集群中,超过90%的能耗消耗在数据搬运而非计算本身——电互连已逼近效率极限。而片间光互连(OIO)则被认为是把连接从电推向光的关键一跃:它将芯片间短距互连从铜线切换为光学路径,从而在传输能耗、带宽密度、延迟与距离等多个维度上实现数量级突破。


在这片领域的融资事件中,与其说资本在投资一家公司,不如说它们看中的是中国算力底层结构的转向机会。“这就像你组建了一支顶级的F1赛车手队伍,却让他们在乡间土路上飙车,而不是在顶级的F1赛道上进行比赛。”光联芯科CEO陈超曾在某行业论坛公开表示,“电更擅长计算,光更擅长连接。我们做的,就是为AI芯片之间铺一条‘光速公路’。”


在大模型时代,数据中心的定位已经超越“机房+电力”的基础设施,要成为一个以算力为核心输出的能量系统。


然而,该系统正面临深层次效率瓶颈,问题不仅在于芯片性能限制,更在于芯片间连接效率太差。究其根本,带宽硬件限制、传输能耗失衡、铜质物理极限是三大本质原因。


首先,硬件条件形成了天然的限制。数据传输带宽的明显不足,导致算力被严重锁死在较低的利用率上。在多层级通信场景下——GPU对GPU、机柜对机柜,甚至数据中心间通信——现有带宽无法满足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。


其次,虽然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,但传输能耗失衡严重。以当前训练参数量动辄数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大模型为例,数据在芯片间的移动消耗的能量占整个系统总能耗的九成以上。


换句话说,真正用于计算的能量不到10%,其余的都被浪费在“搬运”数据上。能源的这种非效率消耗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,也反噬了实际可用算力,让AI基础设施承受着一种难以量化的“隐形税”。


再者,传统铜互连存在难以突破的物理极限。受趋肤效应影响,铜线只能利用表面传导电流,导线内部未能充分参与传输,导致能量大量转化为热量,极大的增加了能耗。


随着传输速率提高,铜互连的有效距离急剧缩短,从几十厘米降到仅几厘米,这意味着机架内甚至跨机架的多卡互连面临物理“接不起来”的瓶颈。在万卡级集群中,这种限制直接制约了整体算力的扩展,成为阻碍国产算力发展和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效率的关键因素。


在这一技术的停滞点上,光联芯科看到了创新转向的起点:单芯片算力与英伟达有一定差距没关系,如果我们能让国产芯片以大带宽、低能耗的光互连链接起来,完全有可能在“计算+互连”的系统层面超越英伟达,而且运营成本还能有数量级的下降。


光互连在此时显现出独特价值——它不再是理论上的替代方案,而成为解决现有算力瓶颈的可行架构。


光互连的优势不仅在于带宽提升,更体现在系统级能效优化。当前万卡级集群的电费占比巨大,通过光互连技术,光联芯科的OIO方案有望将推动带宽提升两个数量级,能耗降低两个数量级,这意味着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将大幅下降。随着这一技术的应用,中国算力的可用值将被彻底改写,传统依赖堆芯片的模式正在被“光互连”的新逻辑所替代。


当前,三个结构性现实已经摆在这片市场眼前:一是国家算力需求已进入确定性扩张,有报告显示2020-2023年全国算力年复合增长率约30%,头部企业已进入千亿级CAPEX投入周期;二是“东数西算”等规划使跨区域算力调度成为刚性需求,传统互连方案已无法支撑这一拓展;三是中国在光模块与封装领域已具备全球供应链优势,部分规格产品的成本大幅低于海外方案。


这意味着,光互连有望成为中国率先规模化落地的一项主场技术。它可以通过提供更高带宽和能效比,支撑头部企业千亿级算力扩张;凭借低延迟、高速传输,满足智算中心超节点算力调度的刚性需求;同时依托国产光模块和封装的供应链优势,大幅降低成本,实现可控可复制的规模化部署。中国AI算力的竞争格局,正在被一束光重新定义——从“堆芯片”的传统逻辑,转向“光互连”的新秩序,光联芯科正站在这一变革前沿。未来十年,这项技术能否推动中国AI算力实现系统级超越,将成为全球半导体和AI产业观察的重要焦点。

关键词:

即刻免费获取行业方案
立即咨询

Copyright 2024.All rights reserved.
China:+86 18688707215     Email: support@chungi.net